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

譯者:呂寧思

出版社:貓頭鷹文化

出版日:2016/10/06

 


WORDS

戰爭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充滿時代精神,散發報紙氣味的官方語言,

一種是被強行掩蓋的個人真實,像是女人的聲音,一如戰爭中不該有女人的臉......

2015諾貝爾文學獎系列作
百年第一人╳記者╳文獻文學獲獎
作品授權52個國家,翻譯成47種語言
俄文直譯繁中版2016年首度上市,由吳佳靜老師(政大斯拉夫語系)審訂
台灣版限量作者燙金簽名

因為她們是女人,不會是英雄,她們的聲音也不會被聽見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系列作,為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發聲

2015是二戰終戰70周年,2015年ISIS持續恐攻,2015年難民潮中海灘的小男孩引起全球關注,2014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爆發危機,普丁的強人政治再次受到注目。這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亞歷塞維奇別具意義。她的文字說出了時代真相,記錄了人民的苦難與勇氣。本書於1985年出版,但2002年才改寫完成,那些遭受譴責的片段終於得以完整呈現,說出時代的真相。

我們是女兵,也是女人

二戰期間,蘇聯發動一百萬女性上戰場,過去所有絕對男性的崗位上全都有女人的身影,她們是狙擊手、砲兵、坦克兵、通信兵、機槍兵、游擊隊員、司機、空軍飛行員、傘兵、醫生、護士、戰地記者。

談到戰爭,過去無數作品中充斥的是男性的聲音。但在這裡,不再有英雄,不再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壯舉、琳瑯滿目的勳章,或光榮與勝利,那些曾與男性並肩作戰卻緘默不語的女性,如今,透過她們的眼睛,戰爭有了不一樣的面孔。戰爭裡充滿的是髒污、跳蚤和流不完的血,但戰爭也是她們的青春、生活,甚至是初戀。

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戰爭後沒有女人的聲音

雖然偶爾她們也想念長髮,想念裙子,甚至是一只耳環,但這統統不允許,在戰場上她們被抹去了女性的臉孔。像男人一樣與敵人廝殺。但戰爭後,她們卻被要求閉口不談戰場上的真相。

當戰爭結束後,她們試圖返回一般生活,卻發現被人以奇特眼光注目,因為她們是女人,不會是英雄,甚至可能是蕩婦。她們口中傳述的戰爭不被認可,她們被教導只能說出男性視角的戰爭面貌。在作者訪談過程中,曾有為女性透露前一晚她的丈夫還在「教導」她如何講述戰場上的故事。這本書的出現,她們的聲音終於可以揭開被遺忘的過去,那些黑暗面重創了蘇聯人的心靈,他們從小熟悉的「我們是勝利者」的定論,在這些殘酷真相面前無立錐之地。

透過戰爭我們看見人性

書寫的內容跨越1917年到今日,如同啟示錄般的文學,用多種聲音篇貼出時代全景,精確描寫人性與社會。不只是記錄事件和事實,也是記錄人類情感的歷史。我們因此了解在事件中,人們如何思考、理解、記憶,他們相信與否,他們面對哪些希望與恐懼。亞歷塞維奇說:假如我們不去記錄,在數十年後我們會很快地忘卻,或是拒絕面對。或許我們從來不明白何謂戰爭的真實,那不是英雄主義、家國光榮,或用戰爭換取和平所能掩蓋的,唯有透過如此貼近真實的文字,才能讓我們體悟戰爭的殘酷。今日在世界各地仍舊不時發生戰爭與恐攻,處於和平地帶的我們,唯有直視這些苦難,才能面對與理解,或許才能再次喚醒人性的良知,與了解生處和平地區的我們何等幸運。

 

 

WORDS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Svetlána Alexándrovna Alexiévich(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

1948年生,記者出身。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因此她2000年離開家鄉,受國際避難城市聯盟協助流亡歐洲其他國家。

其作品以新文體寫成,此為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出現過的體裁。這樣的寫作技巧,來自俄國口述傳統。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透過拼貼許多聲音,使作品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是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

她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書寫,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從1917年到今天。可說是關於蘇維埃靈魂的長篇史詩。其描繪的人性拼圖和提出的問題,使其作品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

除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與1999年赫爾得獎,其作品獲獎無數,《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孔:二戰中女性的聲音》獲得2011波蘭安格魯斯中歐文學獎、2011波蘭理查德‧卡布辛斯基獎報導文學類。《車諾比的悲鳴》獲得2005全美書評人協會獎、1996瑞典筆會圖霍爾斯基獎。《二手時間:最後的蘇維埃》獲得2013法國文學界四大獎──法國梅迪奇獎散文類、2013德國藝文界最高榮譽──德國書商和平獎。


 

 WORDS

 繼上回讀完《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這是第二次接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的作品,相較於之前,這次雖然不再是以孩童的角度去陳述戰爭的殘暴無情,但是透過那些曾參與過二戰的女性聲音,我們更能體悟到戰爭摧毀了多少家園,讓多少人感到恐懼、不安,而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中,不只是男性為國出征,連女性也勇敢地為國而戰,儘管她們每個人都很懼怕死亡,但沒有人因此感到退縮,反而是以維護鄉土為榮耀,即便犧牲一切也在所不惜,這種意志與勇氣是我們現在所難以想像的,然而,在讀過《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後,便能從這些女性身上看到堅韌、強悍的一面,也間接了解她們心裡那些忘卻不了的傷痕。

 此時此刻的我們絕對無法了解到戰爭下的混亂與可怕,也不曉得在戰場上將面對恐怖廝殺夢魘,然而,在看過二戰期間為蘇聯出征的女性同胞內心所乘載數十年的痛苦回憶後,漸漸地曉得戰爭不只是一個血腥、暴力的刑場,也是個困住自由靈魂的無形枷鎖,即便慘烈的廝殺與征戰已成為歷史的一部份,但對於那些曾經上過沙場或是曾見識過令人驚心動魄之前線的人們,這似乎已成了烙印在他們心中的一道黑暗瘡疤,只要稍微牽動一絲回憶,便會勾起所有陰影打造的永恆痛苦。

--

「雖然生活在人群裡,但總是形單影隻,因為在死亡面前,人永遠是孤獨的。
我能記住的就是那種陰森恐怖的孤獨感。」

--

  沒有人不畏懼死亡,畢竟我們不可能在臨終前還有人與我們一同走向生命盡頭,只能孤單地面對自己的死亡。在戰場上,死亡不只是來得令人措手不及,更是讓人覺得加倍無助、孤寂,而且若是很不幸地因重傷而延長了於垂死邊緣與死神搏鬥的時間,這種孤寂不僅使人心寒,更把人推向絕境的深淵,直到死神奪走最後一口氣,才得以解脫因孤獨而產生的痛苦。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將這種感受深刻地表現出來,甚至還讓人了解到這些女孩們曾面臨考驗人性的痛苦抉擇,她們該選擇保持人性的慈善?還是選擇為生存而讓獸性佔據,任憑自己成為殺人的機器,理直氣壯地殺戮?

 若是沒讀過這些為祖國奮鬥、勇敢女孩們的回顧文獻,我們絕對難以想像當時她們為了國家的光榮、家人的安全,放棄一切夢想、拋棄所有享樂,投奔兵役委員會爭取任何一次守護家園的機會, 即便得冒著隨時會死亡的風險,仍不願使家人陷入更危險的困境;即便得永遠被戰爭所造成的陰霾囚禁,她們也不曾後悔。她們的故事不只令人敬畏,更使人體悟到女性的勇敢與為愛奉獻的偉大精神,或許我這輩子不會有機會接觸到戰爭,但是從她們身上可以看見人類即便在最絕望之餘,仍保有一絲無所畏懼的力量,得以振奮人心,使人看見希望。

 

WORDS

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  

{Book} 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 心得 

 

 

 

arrow
arrow

    艾米希莉 Ames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