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 Цинковые мальчики
作者: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譯者:高莽,陳翠娥,魏岑芳,陳志豪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2016 / 12 / 08
那些母親,在墓地裡講述自己孩子的故事,彷彿他們還活著,而不是被鋅皮棺材送回的屍體.......
華文世界唯一完整版
依據最新版本補譯六萬字
2015諾貝爾文學獎系列作
百年第一人╳記者╳文獻文學獲獎
作品授權52個國家,翻譯成47種語言
台灣版限量作者燙金簽名
「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從那場沒有人需要的戰爭活下來,將來會怎樣。請不要提到我的名字。我什麼也不怕,但我不願意被留在這段歷史裡。」
她的文字為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發聲
亞歷塞維奇童年生活的村莊中沒有任何成年男性,只有女人和孩童,因為男人都在戰場上犧牲了。從那時起,她就習慣傾聽,傾聽那些婦女述說的故事,傾聽關於死亡的聲音,她將這些故事轉化成文字。因為她相信如果沒有人記錄,很快就會被忘記,而這世界上需要有人為人類的情感歷史留下紀錄,需要有人為他們發聲。本書她即時記錄一場失敗的戰爭,一場被人民否定的戰事,並在戰爭結束後兩年內立即出版,為的就是不讓世人遺忘。
為何人類永遠無法自戰爭脫身?
二戰之後,不過三十年,蘇聯在1979年投入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當時數萬年輕人受政府鼓舞、欺騙投入戰場,最終落得「鋅皮裹屍」的下場。母親只能看著裝在鋅皮棺材中的孩子,無法相信她生命中的「小太陽」就此消逝。
這些年紀大多不到二十歲的大兵,即便自戰場上生還,也幾乎無法過正常人的生活,他們習慣用槍桿子解決問題,不順己意,那就把人一槍斃掉。戰場生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改變他們心性,他們卻只能延續來自戰場的恐懼……
當戰爭的正義被質疑,沉痛的母親無法相信被稱為英雄的兒子竟然是在前線殺人如麻的劊子手。為國家、為革命獻身戰場,為何如今得引來指責,不過是履行人民的義務罷了,不是嗎?軍人身份讓這些退役大兵遭受鄙視,招來臭名。在這場長達十年,卻無人需要的戰爭裡,誰是應該負責的人?
好評推薦
亞歷塞維奇讓世人看到了記者的良心,看到了寫作的能量,她在媒體日漸商業化、庸俗化的年代,點起一盞溫暖的燈!──蔡詩萍/台北之音台長、POP Radio節目主持人
亞歷塞維奇寫實地記錄這不到三十年間俄羅斯民眾歷史記憶的轉變,很真實,也令人感到荒謬與噓唏。——莊德仁/台灣師大歷史博士、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她真實且長期記錄那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等同胞的生活經歷,用莊重大氣的文筆,清晰傳達出他們的激情與悲傷。──德國書商和平獎頒獎詞
正如本書所描述的,不管在什麼地方,戰爭的本質都一樣:殘忍、醜惡,摧毀人性,最令人難忘的是那些娃娃兵的母親,尤其是當他們被裝到鋅皮棺材運回家時,母親在墓地裡講述孩子的事,彷彿他們還活著。──出版人週刊
她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講述那些士兵面對的戰爭是何種模樣,揭露了強加人民頭上、扭曲人性的暴行。──圖書館雜誌
用宏篇巨幅展現了二十世紀人類歷史中的細節。──紐約每日新聞
她的書具有危險的力量,記錄著二十世紀的暴力、愚蠢與殘酷,毫無冷場。──德國國家廣播電台
亞歷塞維奇為歷史中的灰色地帶舉起一盞明燈。──瑞典赫爾辛伯格日報
那有如複調音樂般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勇氣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二〇一五諾貝爾文學獎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1948年生,記者出身。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因此她2000年離開家鄉,受國際避難城市聯盟協助流亡歐洲其他國家。其作品以新文體寫成,此為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出現過的體裁。這樣的寫作技巧,來自俄國口述傳統。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透過拼貼許多聲音,使作品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是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她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書寫,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從1917年到今天。可說是關於蘇維埃靈魂的長篇史詩。其描繪的人性拼圖和提出的問題,使其作品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
除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與1999年赫爾得獎,其作品獲獎無數,《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孔:二戰中女性的聲音》獲得2011波蘭安格魯斯中歐文學獎、2011波蘭理查德‧卡布辛斯基獎報導文學類。《車諾比的悲鳴》獲得2005全美書評人協會獎、1996瑞典筆會圖霍爾斯基獎。《二手時間:最後的蘇維埃》獲得2013法國文學界四大獎──法國梅迪奇獎散文類、2013德國藝文界最高榮譽──德國書商和平獎。
從最初以小孩視角去撰寫的《我還是想你,媽媽》,到後來記錄曾出征二戰之女性的《戰爭沒有女人的臉》,每部作品不只是讓人理解到歷史的殘酷,還揭開了戰爭陰影下,無法抹滅的瘡疤。無論是失去父母、家人的小孩,還是放下針線、拿起兵器保衛國家的女人們,他們應該是與戰爭關係最遠的一群人們,卻被迫因戰況危急,不得不見到這瀰漫血霧的沙場,不得不在回憶留下道永恆的陰影。
然而,在征戰期間,最痛苦的並非流離失所的老弱婦孺,而是那些凱旋歸來的戰爭英雄。
我們總認為能從戰場上歸來是件很光榮的事情,但是往往卻不曉得那些倖存的大兵內心藏著無數個仍淌著血的傷口,而且他們的心靈已經殘破不全,即便安然地躺在家裡舒適的床上,仍會以為自己還置身於戰場,腦海不斷重播放映著與敵人廝殺的恐怖回憶,任誰都會因此而發瘋。
作者亞歷塞維奇紀錄下這些別人看不見的傷痕,以及那些死者的聲音,讓人再次陷入歷史的洪流,去了解戰爭造成的心靈與精神上傷害,也許我們曾經在戰爭電影上體驗過這種痛,但是用文字體驗又是另一種體悟,而且作者善於利用小人物的口吻來敘述故事,把所有感受變得更真實、深刻,甚至比影像還要容易打動人心,只要讀過便難以忘卻這段歷史,以及曾經發生的人事物。
--
《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故事背景在於二戰後三十年,一群二十出頭的小夥子被徵召去阿富汗投入戰爭,原本以為若是他們能平安返鄉便是件光榮、璀璨的事情,然而,他們並不希望被記住,在戰場上那是一個摧殘人性的地方,得躲避子彈波及,還得避免自己被罪惡感淹沒。
我們靠仇恨生存,靠仇恨活下去。
因為他們得依憑著滿腔的仇恨,才能提醒自己為了什麼而活,但是這樣的犧牲是否值得呢?
他們因戰爭的摧殘幾乎已經忘了「愛」與「關懷」的溫暖,使他們一直困在永無止盡的黑暗當中,即便有人竭盡所能想解救他們,也是於事無補,畢竟戰爭帶來的影響完全令人難以想像。
--
《鋅皮娃娃兵》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個章節都有它別出心裁的安排,由戰場記事拉起序幕,從被欺騙去阿富汗打仗、倖存返鄉的大兵承受不起壓力,各個精神崩潰並走向死亡,最後以士兵家屬的角度去讓人了解這一切不只是惡夢,也是政府的謊言,沒有人願意成為英雄,也不願名留青史,因為只要被記住就代表他們一輩子也擺脫不了這個事實,當他們一步步被逼上絕境,死亡是他們唯一能吐露心聲的管道。
也許現今無法為他們做什麼,但是我們可以聆聽他們的心聲,避免痛苦繼續延續下去,或是發生在未來的某一天。
【2016年亞歷塞維奇作品系列講座】
時間:12/19(一)/19:00-21:00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閱樂書房
講題:烏托邦的幻滅:極權政治之後的人生
主講人:陳英哲(資深人文編輯)
主持人:張瑞芳(貓頭鷹出版社編輯)
備註:需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報名網址:http://goo.gl/aeazOQ)
→11/29(二)中午12:00開始報名,預計12/12(一)會發信通知報名成功者,當天晚上18:30開放正取者入場,18:50開放候補者入場。
【亞歷塞維奇-其他著作】
{Book}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心得
{Book} 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 心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