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女孩們 The Girls
作者 | 艾瑪.克萊恩 Emma Cline
譯者 | 施清真
出版社 | 時報
出版日 | 2017/08
本書以美國1960-1970年代反文化浪潮為背景,
本書是作者艾瑪‧克萊恩的處女作,
(詳細簡介待補)
身為女性同胞,讀這本書的感觸特別多,儘管說故事背景、所屬的年代以及主角的性格都跟自己相差甚遠,但畢竟和主角一樣同為女孩,所以無論是內心的想法或是一些少女的煩惱都能產生極大的共鳴,甚至還能從她們的身上看到一點自己的倒影,這種感覺像是從主角的人生中,去檢視、探索自己的心理與性格上的轉變,去了解我們內心到底渴望什麼?或者應該說,到底缺少了什麼,致使我們年輕氣盛時總會做些叛逆的行為。
也許並不是所有人都曾跟這些女孩們一樣,但或多或少,我們都有想過要瘋狂、想過要放蕩,只為了從中尋覓解放心靈的方法,藉此填補內心的空虛,好獲得重生與自由。
--
故事中的「女孩們」主要是在指1960年代一些叛逆的逃家少女,盲目地相信那些充斥著毒品、性愛、超脫凡俗信仰的神祕團體能給予她們全新的力量與歸屬感,然而,這往往讓她們成了任人擺佈的魁儡娃娃,不只容易迷失方向,還可能誤入歧途,使得原本光明璀璨的前途卻因洗不清的罪咎而永遠陷入黑暗。作者巧妙地運用那個年代所擁有的亂象,間接勾勒出每個女孩深不可測的內心世界究竟藏著多少煩憂。
「在這個世上,僅僅身為女孩,就足以妨礙妳相信自己。」
這應該是整本書裡我最愛卻也是最讓人心痛的一句話,畢竟當女生真的是一件令人又愛又恨的事情,大多數的女孩都會比較在意外人的眼光,也希望能夠備受矚目,而且總希望自己能融入群眾,並非孤零零地面對被小團體排擠、冷落的邊緣生活,因此,很輕易地就會受他人的影響,也許單單只是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足以擊潰本來擁有的自信心,嚴重一點甚至讓人全然地迷失自我。
細膩的心思、精銳的敏感度和對愛的癡心應該是大多數女孩都擁有的特點,然而,這也是促使我們常常因為愛而受到傷害的原因之一,至少當時的女孩對於心儀的對象一定盡力的去討好或是傻傻地守在一旁,癡心妄想有一天他們也會喜歡上自己,最終換來的結局卻往往都讓人心碎。這也許就是人們為何總是說:女孩如同鮮花般美艷,儘管嬌嫩欲滴卻非常脆弱,且又不懂得保護自我,天真地相信一定會有人細心呵護自己,反而只盼來遭人踐踏的悲慘結局。
當然,故事也不全然是反映一些女性主義的思維,它還述說著每個人都曾歷經過那令人困擾又痛苦的成長過程。我們對於自己還有這個世界總是感到迷惘,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也不曉得自己該如何生存,但是知道只要遵循社會與家人的期許,未來自然就有出路,然而,這卻讓人喪失尋找生命意義與目標的動力,迫使許多人為了逃避眾人賦予的厚望,選擇耽溺於糜爛的生活中,好減輕各種龐大的壓力。
--
其實當初讀完《女孩們》的當下,我很震驚這樣的故事能帶來各種層面的啟示與感觸,大概是那種心連心的概念,好像主角內心的想法就是那些在我心裡潛藏已久的情緒,即便《女孩們》抒情寫實的敘述手法可能相較於其他著作沒有很多轉折或爆點,卻足以在人們心中留下不少震撼與火花,且讓人難以忘懷。
推薦給每位女孩子,因為這本書足以讓我們更了解女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到底有多天真、多傻,也讓我們學會聆聽、保護自我。
留言列表